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。
精选优秀少儿书刊!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教育园地 >
云南红河州实施“金秋计划”教育振兴计划纪实
来源于:中国教育报 作者: 上传时间:2014-09-29 点击数:20870

“金秋计划”给出了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:全州初中学生3年实际完学率达97%以上;全州普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%以上,在校生普职比达1∶1.2,高考一本上线率达25%以上;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。

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蒙自,是云南过桥米线的故乡。2013年11月,红河州委、州政府启动了史上最具雄心的教育振兴计划——“金秋计划”。金秋时节,记者在红河州从南到北一路走来,处处都能感受到“金秋计划”的影响力。红河人心里最清楚,没有教育的振兴,“中国梦·红河路”就无从谈起。


“红河路”上有鸿沟

今年高考,红河县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——终于有一人总分超过600分。在南部6县,元阳、金平、河口也各有1人超过600分,屏边、绿春则仍未实现零的突破。而在红河全州,超过600分的有445人。“牛校”建水一中超过600分的学生就有175人,南部6县加起来尚不足北部一所中学的零头,红河州教育发展的南北差距由此可见一斑。

红河县是有名的侨乡,以东南亚一带的苦侨居多。这个与州同名的县,经济发展水平却排在云南全省的倒数之列。从北京来此挂职的副县长柳松,刚来时也是大吃一惊:改革开放30多年,这里的县城没有一个像样的商场,连买一件毛衣都成了难事。

柳松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管数字化出版。来挂职前,他曾计划把北京乃至全国最先进教育理念、最牛的教育专家都请到红河来。但到了这里一看,他的心顿时凉了半截。柳松告诉记者,全国许多地方都面临转型发展,这里却还在解决生存的难题。在南部地区,“早生儿子早得福”、“送女读书不如在家养猪”等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,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。

2011年,红河县委书记邹进调任红河州教育局长。随后,州教育局对全州教育现状进行全面摸底,通过近一年的实地调查,彻底揭开了红河经济发展乏力、教育停滞不前的“暗疮”——义务教育辍学率过高、高中教育规模和质量低下、职业教育水平和能力不够、教育改革力度和意识不足,等等。

邹进告诉记者,正是那次摸底调查,一个个冰冷的数字,让州委、州政府下定了教育改革的决心。

2013年11月,《红河州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(2014—2019年)》正式出台。“金秋计划”给出了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:全州初中学生3年实际完学率达97%以上;全州普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%以上,在校生普职比达1∶1.2,高考一本上线率达25%以上;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。随后,红河州所属13个市县都制定了各自的“金秋计划”。

对红河州来说,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。州教育局基教科科长李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目前的60%提高到5年后的90%,意味着今后每年要增加1万名高中生!压力之大,可想而知。

红河州委书记杨洪波说,“金秋计划”目标的提出,是为了解决当前红河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。归结起来就是“四句话”:规模有扩大、质量有提高、改革有突破、领导有保障。


发展才是硬道理

国家建设一流大学有“211工程”,红河州“金秋计划”里也有个“211工程”:在5年时间里打造20所全省名校,培养1000名全省名师,培养1000名考入“985”大学的优秀学生。和其他指标比起来,这可是一个老百姓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数字。

构成名校的必备要素是名师和名生。红河提出在5年时间里各培养1000名全省名师和“985”名校大学生,人们或许会问:哪来那么多好老师和好学生?

与全国很多地区相似,地处省会昆明的中学“牛校”,近几年也把“掐尖”的触角伸向下面的市州。每年中考成绩位列市州前几名的考生,不仅可以免费到昆明就读,还能领到一定的生活补助。对这些学生来说,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;但对市州的高中来说,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。中学“牛校”的扩张,同时也带动市州的优质师资向省城流动。没有了好的生源,又流失了好的师资,导致了基层学校教育质量的急剧下降。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
即使在红河州内,也存在一个教育优质资源从南向北汇集的问题,这也导致了南部6县高考成绩的一蹶不振。学了也白学,“读书无用论”也开始在许多农村地区流行。

要顺利完成“金秋计划”,首先就要对南部6县实行政策倾斜,从源头上抓起,彻底打破“南才北调”的恶性循环。

为了保证相关目标的实现,从2014年春季学期起,红河州免除南部6县高中农村户籍学生全部学费。为此,州财政每年要增加投入1000多万元。红河县更进了一步,免除了所有高中学生的学费。

但真正想留住优秀学生,还得靠优质的教育质量。朱志发坦言,2008年红河县推进教育改革以来,学校的硬件方面已得到根本的好转,但课堂没有实质的改变,教师还基本上是照本宣科。数量不足、质量不高、结构不合理,仍是该县教师队伍建设的老大难问题。

这种状况即将得到实质性解决。邹进告诉记者,红河州教育局已分别与云南师范大学、红河学院签署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合作协议。从2014年起,云南师范大学、红河学院将连续6年,每年分别为红河州专项招收、定向培养30名本科免费师范生。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、住宿费和教材费由红河州政府承担,毕业后安排至当地普通高中学校任教。

红河州还为南部6县引进教师制定了优惠政策。在红河县甲寅乡作夫小学,记者见到了从师专毕业刚一年的哈尼族女教师钱祖晖和李英。在甲寅乡,这样的教学点还有4个。对于修整一新的教学楼和目前2200元的月工资,她俩都感到很满意。钱祖晖说,像她们这样在学校里教书,对当地女童入学也是一种激励。

柳松告诉记者,边疆老百姓都很朴实,也很实际,教育水平提高了,经济条件变好了,优质的教师和学生就会出现回流。


从改革中要红利

教育发展需要资金投入,教育改革同样需要资金投入。为了实现“金秋计划”提出的五大目标,不算配套资金,每年州财政就要增加投入6000万元。钱从何而来?

对红河而言,还有一个钱用在何处的问题。在云南省16个市州里,红河的经济发展排在第4位,教育发展水平却在第15位左右徘徊。问题出在哪里?

在“金秋计划”启动会上,杨洪波明确要求,各级政府要不断拓宽经费来源渠道,确保法定的“三个增长”要求,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。同时,要进一步调整教育支出结构,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学校、薄弱学校、民族学校、特殊学校倾斜,保证校舍安全工程、实验室、教育信息化和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等建设资金需求。

红河人更希望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,走出一条具有红河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。体制机制改革,说到底就是人、财、物等各类资源的重新调配和整合。

一是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整合。在蒙自市,一个占地2000亩的职教园区正在紧张施工建设。红河州教育局职教科科长高永红告诉记者,这个园区整合了红河州的卫生护理学院、农校、财校、民族师范学校、工科学校等5所学校资源。这5所学校原来分布在蒙自、建水、个旧等地,分散并且弱小,缺乏市场竞争力。园区建好后,将可容纳4万名学生,届时红河州的职业教育能力和水平将会大为提升。

二是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。在红河县城东边的山坡上,有一个“六合一”的新建筑群。这里集中了县里的党校、职校、农管校、农机校、社会主义学校和县社科联。这种看似不搭的组合,集中了全县各方面的资源,不仅让各单位的办公和教学条件都得到了改善,还预留了新的发展空间。针对红河县的职教特点,高教社将在这里捐资建设一个汽车修理实训基地。

三是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。在建水县,总投资6个亿、校园总面积1500亩的建水实验中学,今年已开始招收新生。这是一所全寄宿制的民办公助完全中学,由建水县政府与云南普惠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新办,政府将给予300个事业单位教师编制,用于调入外地有经验的教师和招聘应届毕业生。这种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教育的举措,在红河州的学前教育、普通高中教育、职业教育领域,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。